各位网友好,小编关注的话题,就是关于义务教育学校禁面试的问题,为大家整理了2个问题义务教育学校禁面试的解答内容来自网络整理。
矫枉过正!
中小学学生压力大,这是公认的事实。但世界上的事情,哪件没有压力呢?学生压力大,原因是多方面的,绝非学校的原因,还有社会因素,竞争激烈,优胜劣汰等原因。
减轻学生压力,让童年多一点快乐,也是十分必要的。但小学一二年不笔试,这就有些矫枉过正!舍本逐末了!
小学一二年级不笔试,那以后也不笔试吗?要笔试。尤其是检查学习效果,笔试还是必要的。取消小学一二年笔试,只可能是“美好的愿望”!
今后的考试还是存在的,社会的优胜劣汰还是有在的,人才竞争也还是存在的,尽管学校取消了小学一二年级笔试,那家长决不会听凭取消,很可能还要加重。这样,小学一二年的学生负担反而沉重了,童年的快乐一点未增加。
取消小学一二年笔试,实在是让人不敢恭维是“明智之举”。也许若干年后,又来个“沉痛的教训”。
说点离题之话,疫苗要投入使用,必须经过几期临床验证与论证,才能投入正式使用。取消小学生一二年级笔试,经过“几期临床验证与论证”?!
如果学校严格执行教育部《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的通知》,明确小学一二年级不进行纸笔考试,其他年级由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期末考试。那绝对到了拼家长的时代,强者越强,弱者越弱。因为孩子毕竟是孩子,不用家长监督,自己知道学习的孩子真的是少之又少。
懂教育的家长,学习型的家庭孩子会更强。
学习型家庭的孩子,在家长的潜移默化中会继续有计划、有目的地努力学习,不会因为没有作业了,没有考试了就放松了,不学习了。反而由于没有作业了,自由支配的时间多了,可以学习自己喜欢学习的东西了。
懂教育、有时间的家长可以陪伴、指导孩子有计划、有目的地学习、读书、做随堂练习。
苦就苦了那些不懂教育或者打工、做生意没有时间的家长,孩子就放飞自我了。看电视、玩手机、做游戏······悠哉游哉,不亦乐乎。童年是无比地快乐了,后半生呢?怎么办!
也许,到那时,我们国家也富裕了,每个失业人员每月都能领到一份补助金,可以保证他们的最低生活标准,他们就可以真正地躺平了,也挺香的哈!!
当然了,有的老师,也会留一些作业,只不过标注一下“自愿完成”。对于一些手足无措的家长,能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感谢您的阅读,感谢您的支持与关注。
一二年级取消笔试,家长们反而更加焦虑了!新学期新变化,一二年级不考笔试,算是双减政策后送给孩子们的开学礼物。但最为家长的我们反而“眼前一黑”,更加焦虑了。
有家长质疑,小学一二年级不进行纸笔考试,这不是掩耳盗铃吗?难道快乐到初中毕业进职高?有家长直言,中考高考都还在,一旦小学考试取消或减少,家长根本不知道孩子的真实水平,也无法判断其在班里的排名,这种情况下一到大考你怎么判断孩子行不行?还有家长担忧,中考高考一个不少,谁放松谁吃亏,你不学自然有人学,所以没用。总之,家长的这些“心病”不除,真正的减负其实并不好实现。
实话实说,作为一个二年级的家长,感觉一二年级不笔试的意义不大,而且反而有很多副作用!因为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认知是一回事儿,把学过的内容落实在纸面上又是一回事,一二年级不考,家长和孩子可能就不会重视,将来很可能眼高手低,感觉会但一考试就错。
而且包括我在内的很多家长都有这种感觉,现在教育部门要求作业在校内完成,如果不考试,根本不知道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状况。家长会担忧,孩子所学内容掌握了吗?有啥缺项漏项吗?基础打牢了吗?该会写的字会了吗?这些问题没有答案家长心里肯定很慌。另一方面,对于老师来说也是一样,如果不考试,同学们对课程内容掌握的情况也不一定能了解全面,也无法调整课程进度。
当然,作为家长,我也不支持无休止的考试和刷题,也不支持按成绩排名,但适当的考试还是需要的,毕竟当下我们依然没有改变“一考定终身”的局面。如果只是在中小学生减负上面打转转,而没有进入改革深水区,改变中高考一考定终身的选拔机制,这病根能除掉吗?
近来,国家对教育改革政策不断更新,迎合“双减”政策的到来,不允许辅导,不允许太多的考试。最后的真谛是什么?国家要出于平等的条件,教育不是靠钱砸出来的,不是考刷题做出来的。
在政策中暗含未来的优秀学子,只能是那些靠自律,自我管理意识强的;平时的自我学习,自我检测,自我考试。相比城市的学生,这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存在一定的劣势,没有了考试,他们只顾着玩,顾着帮忙家里干农活,显然成绩在一定程度会下滑。但是,最后都是要升学,初中升高中,高中考大学,这些升学唯一的途径就是考试,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用这种手段来刷掉一大部分不自律的孩子。而这大部分孩子中如果家里经济允许的话,可以通过拼命辅导的,最后或者通过考试选拔,或者读技校,或者步入社会,剩下一批培优好的优秀人才。
各个学校采取了风格各异的口试,核心还是把课内要求的内容从要会写变成了能读出、能指出、会分类、敢表达。
一二年级期末不笔试,但不等于不复习。期末复习和期末考试的功能是一样的,全面梳理查缺补漏。
分享两种不同的一二年级孩子期末复习的方法。第一种是“熟读成诵”,听到读到每课每页都能背诵的程度。起床晨读、忙不赢读就听;睡前背诵,一遍有停顿就再背,还不流畅就再来一遍,背完还可以再听再读。把语文书从第一页《中国人》到最后一页“写字”部分都熟读成诵,那这一册书的期末复习也就差不多了。
如果你觉得能背还不够,那就就来另一种方式,“知识清单”,家长辅助、动笔整理。
以单元为单位整理:识字;写字、写字加上组词;偏旁与部首;反义词;词语搭配;课文背诵(需要会写的字挖空填写);多音字;易读错易写错字重点标注。
有家长看到这里可能有点熟悉,大部分同步类型的参考书上都有这些归纳总结。确实有,但这和孩子自己梳理总结的肯定是有差距的。
正如唐僧取经的意义并不仅仅是那几卷经书,更在于亲自走过那有八十一难的取经之路啊。
让孩子自己动手,您在旁相伴辅助,完成属于孩子自己的期末复习知识清单,既保证了完整性还很有针对性,更是一种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义务教育阶段禁止评选重点校是明智之举,但是我认为对于解决教育公平问题意义有限。关键问题在于业已流行的名校怎么管理。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名校是怎么产生的。
先看根本,就是需求问题,今天中国教育最大的矛盾是什么呢?那就是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性和需求的广泛性之间的矛盾。这是短时间不可调和的,所以名校是不会退出江湖的。
简单一点,名校老师出名,要么是名牌重点大学毕业,要么就是教学经验深厚,有着高级特级的职称;其次学生出名,学生怎么出名呢,那就到处掐尖,选拔好的苗子。
那么问题来了,是先有好学生,还是先有好老师,来成就的名校呢?这就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这个问题看似无聊,但从深度层面上看,我们能探究到中国教育公平的本质问题。
先有好学生是问题的根本,教过书的都知道,学生的好坏是内因,老师只是外在的原因,所以,几乎所有的名校都知道怎么选拔好苗子。北大清华这样的高校有高考的机制,可以坐等好学生。但是一般的初高中,那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各个地方抢夺生源都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名校和新贵的私立学校明争暗斗,都是为了抢夺点好学生,将来进了更高一级的名校全都是学校的功劳,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扰乱了当地的教学秩序和生态。举个例子,上海最好的初中几乎全是私利学校。什么华育、兰生复旦、张江集团、上宝中学等等,进了这些学校就相当于一只脚踏进了知名大学的门。是的,初中选对了,六年之后的高考就没有问题了。
于是,怎么进这些中学就成了困扰广大上海家长非常头痛的问题,什么学区、户籍、居住证,教育考试院的条条框框复杂得像部法典,学校为了抢夺生源也是呕心沥血。什么推优、自荐,先薅一波好苗子再说,现在不允许学校举办小升初考试了,那根本都不是问题,就面试,光学生还不行,让孩子家长也过来面试,看看家长的颜值以及祖宗八辈的平均智商,然后还有一个很重大的问题,每年几万的学费,哥你能承担的起吗?当然了能进这些学校,上海的家长是绝对敢卖房子的。
然后,那些公立学校的老师就成了神仙,巴适得很。无欲无求,没有什么升学的压力,反正就是这样了,残羹冷炙怎么做出满汉全席,能吃就不错了。上个班,炒炒股,阿拉上海宁弄工作伐要太吃力了。
于是中国中小学名校到了不管不行的时候了,不然这些学校能骑在人民头上拉屎。
有些名校很赚钱的,倒不是学费高,那些靠真本事进不了的学生家长,不知道从哪里知道了其实分数不够钱来凑的道理,然后就有了择校这一说,国家管,咱就暗着搞,闵行某外国语小学某校领导靠安排学生营收高达八位数。
我认为主管部门对名校管理首先拿出气魄来,简单粗暴。
1、将初中小学私利学校收回公立编织,统一管理;
2、统一招生,名额分配,禁止中小学分层教学;
3、禁止名校老师有偿补课。违反者直接判刑。在利益面前,不痛不痒地批评教育就是个屁!在上海,四校(上海中学、复旦附中,交大附中,华师大二附中)的老师在家补课一年的收入有多少,大家使劲猜,数字让你跌破下巴,100万!为什么要查这些老师呢,不否认这些老师的实际水平,但是打着名校的幌子收取高额的补课费用这就不仅仅是师德的问题了,当然这不是某些地方的个案。成都四七九(成都四中、七中、九中)中学的老师每年补课的收入也有大几十万。
事分不能不为两种,教育事关国计民生,以不能之名行不为之实,民不举官不究,那么义务教育法就是个摆设。
到此,大家对义务教育学校禁面试的解答时否满意,希望义务教育学校禁面试的2解答对大家有用,如内容不符合请联系小编修改。